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是他自己的亦或是朋友的,都给人以真实感,让人信服。通过讲述33个关于孤独的故事,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我们更能从中明白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你也会被现实击垮,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宠辱不惊,学会忍受孤独,学会面对,学会勇敢,让后做自己世界的建造者,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最后,被自己感动。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本书是采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手法对书中的33个故事进行描写,其中并没有采用什么特别的写作手法,但是却用最真挚的语言记录了作者这几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也正因如此,这本书里记录的33种孤独感,才能让我们想起自己某种忘我无形的成长,最后感动读者。
520这天,我在刷短视频,正好就看到了作者-刘同在介绍这本书的再版,大概看了十几秒,我就立马下单了。在这里,最打动我的就是“孤独”这个词,因为我想看看别人眼中的“孤独”是什么样的,从而让我对我的“孤独”也又更多的认识。
其实,在去年辞职之前,我是不很喜欢孤独的,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喜欢热闹的人,我害怕孤独,所以总尽量让自己处在热闹中,我天真的以为,这样就不用面对独孤了。
然而,去年10月份开始,我辞职在家,从此不得不开始面对“孤独”。刚开始,白天一个人在家,感觉特别无聊,也不是真的没事做,只是不想做,尤其是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做,为此,我挣扎过,也逃避过。我特意报名了多个训练营的学习(生涯测评师认证学习、生涯咨询实战班学习、演讲训练营……),就想让自己不得不忙起来,学习的时候却是每天可做,也有充实感,可是每当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我还是要面对独孤的现状,我试过让自己一整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刷剧,电视剧、**、短视频等等,不得不说,看视频时很爽,看完后又回归现实了……如此反复后,我想认识“孤独”,想和“孤独”成为朋友。
6月10号正式打开这本书,刚看到作者的自序,我就知道,这本书我买对了。今年年初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看书的目标,全年看100本书,我没有列出书单,就是希望自己可以随时灵活调配,通过这几个月的看书,大概找到了一些规律,我需要感性和理性的书穿插着读,这样的节奏是我目前可以接受的。我不知道10年后的我,回忆起这段经历,是否会感到自豪,但我确定的是,这一定是我的成长中的一小段必不可少的经历。
6月13日也就是昨天,我已经把这本书读完了。读完后我想用这8个字来谈谈对于书中的孤独的感想——孤胆英雄,独一无二。
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说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摸一样的叶子”,其实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哪两个人的孤独会一摸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慰藉和成长。我也是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曾经的自己,那些回忆不自觉地涌上心头了……
书中有一个“为梦想努力十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为了梦想努力近十年,然后实现。回想去年刚辞职的时候,有段时间心性不稳,被网络上那些类似1年从月入二千到年入百万的宣传影响了,我也恨不得自己马上月入过万,真正开始学习后,眼看着同期学习的伙伴一笔一笔的入账截图,我开始按耐不住了,内心也越来越浮躁,每天都特别焦虑,终于我绷不住了,开始躺平,可是躺平也是特别难熬的呀。还好那段时间,身边有信任的朋友可以聊,还有朋友给我推荐了冥想练习……终于,我通过曼陀罗、冥想、阅读练习让自己静下心来了,现在我,坚定了自己的脚步和速度。
这次书里新增了一个故事“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在看到“但听到电话那头的消息时,才知道我并没有做最坏的打算。”这句话时,内心突然揪了一下,果然下一句就是了,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李欢最后真的成为英雄了。是啊,其实,只要我们想,每个人能都是自己的英雄。我们不用做什么改变历史的事情,我们只要做好自己。
天呐,这觉悟,太厉害了。我当时就把这段话抄下来了,我想以后在新人培训的时候,可以告诉他们听。面对人生,我们应该雄心勃勃。
?读这一段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再有2年,我也就大学毕业10年了,想到这里不禁有点伤感。大概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吧,为自己感到难过。想当年,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今在职场上经历了一些事后,竟开始有点微缩了,身上的棱角已经渐渐被磨平了,似乎在往着自己曾经最不想成为的那类人发展……去年,在学习了生涯规划后,突然开始觉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决定为自己按下一次暂停键,我想停下来好好捋捋,我想重新看看我的航向偏了没,所以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辞职,尽管领导多次挽留,但我还是不顾一切的选择了辞职,这一次还是裸辞,只是不同的是,我不再着急找工作,我想歇一歇,想清楚了再重新出发。也许,这就是我仅剩的一点年轻的倔强,至今我都不后悔我做出的这个决定。也正是在这段辞职后的时间,我开始梳理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我开始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我开始找回曾经拥有的自信,我开始做一些新的尝试,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朋友,我也开始重新出发!这一切其实,很多都是在我“孤独”的时刻获得的,我很感激这些孤独带给我的。曾经的孤独也许会把我勒青,让我感到疼痛,而现在的孤独,变成了我的铠甲,让我变得更强了。
是的。我至今还记得,我在大学期间曾立志,要成为别人的伯乐,让他们都能在自己合适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能量。那时,我以为只有成为一名优秀的HR,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全然没有领会老师告诉我们的“现今,很多人事并没有做人事。”
后来,做了几年HR,也算是在职场中有了摸爬打滚的经历,我却无论如何再不愿成为一名HR,我以为曾经的愿望再没有机会实现了,直到我发现,还有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创业者等身份,也同样可以让我实现当年的愿望,我为自己有了这个新的发现而兴奋不已。
现在的我,正一步步走在通往实现当年愿望的路上!
所以,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发现,通往理想的路并不是唯一的,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唯一,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更多的选择,而当我们静下心,定睛一看,也许就能看到更多的路了。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局。
说实话,读完这段,我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有被这种励志故事感动到的热血沸腾,也有想起自己放弃过的很多事情的难过。
首先是感动,作者真的是太厉害了,他是真的坚持下来,并成功了。
再有是难过,也许我真的错过了很多,我给了自己太多的限制。记得去年我也曾参加抖音心里短视频训练营,同期学习的有六七百号人,后来随着每周的淘汰制,没有完成作业的渐渐被抱出群,最后坚持学习完的只有一半的人,虽然我坚持到训练营的结束,可是训练营结束后并没有继续坚持了,然而我却注意到,同期一起参加训练营中的同学,那些一直在坚持的,他们有的现在已经是有千万粉丝了,他们成功了,每次看到他们的视频,其实内心都有点酸溜溜的,我没有坚持。
现在我又坚持日更文字,这一次我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我再也不给自己设限,我告诉自己”糟糕的坚持也好过放弃“,我不知道坚持能获得什么,但我确信,这一次,我可以坚持!
这让想起来近几年走进普通人视野的”私人定制”。我还记得上小学时,除了统一的校服,自己的衣服都不想和别人撞衫,倒不是因为现在吐槽的“谁丑谁尴尬”,而是认为只要自己不一样,就能吸引到更多的目光。长大后,我们满世界的寻找那些小众、独特的,其实也只是想和别人区分开来,孰不住大家都一样。
就像小时候,我也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在那些天真幼稚的时候,我幻想自己是孙悟空转世,哈哈,现在每每想起来我都觉得特别好笑,不知道自己当天怎么会有这么荒唐的想法。
其实我们都一样,一样想和大多数不一样。那就偶尔允许自己2一点吧。
这就是我看完这本书地感想,也想分享给每一个朋友,让我们一起都成为“孤胆英雄,独一无二”地面对未来吧。
“正在经历地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
经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
愿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句话来自刘同的一本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他的意思大概是说“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挫折和困难,有时候,你也会被现实击垮,但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宠辱不惊,学会忍受孤独,学会面对,学会勇敢,让后做自己世界的建造者,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最后,被自己感动。”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摘抄:
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你写了成百上千条微博、朋友圈或日志,有些是写给专门的人看的。但往往这个人看不到,不会看,也不想看。直到有一天,另一个不相关的人突然跟你说:你写的所有东西我都看完了,好心疼你呀,啊哈~你看,真正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某条心情,他们想读的,是你的整个人生。
愿你比别人更不怕一个人独处,愿日后想起时你会被自己感动。
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生活中,心头总会有各种心绪萦绕:欣喜、悲伤、无奈、孤独…… 大学,最常见的可能就是孤独。背井离乡远去求学,身边不再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偶感知音难觅,从前无话不谈的密友已相隔甚远;伤感时身边找不到熟悉到可以无所顾忌倾诉的人…… 对,这是我理解的孤独:一个人,没有人陪伴,凄凉落寞。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原来它可以有这么多的涵义。刘同以亲身经历讲故事,用文字细细描摹自己的青春和成长,讲述形式各异但又直抵内心的孤独。?
有一种孤独,关乎梦想。为了追寻梦想违背父母要他从医的意愿、大学时坚持不懈地写稿投稿、从不在乎有多少文章发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得不到父母的理解、领导的赏识、他人的鼓励。“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追梦的旅途总是一个人,总是得不到理解,但还好,有梦想。?
有一种孤独,关乎离别。他讲述大学毕业时的同学聚会以及师生相约十年后再聚的场景:明知道结局是曲终人散,可当下却不得不放声大笑,直至在这样的尽兴中流下眼泪。无论曾经的交情有多深,我们终会有各自的路要走,纵使能够再次相见,却再也回不去曾经朝夕相处的日子。看到这里,不禁想起许多不在身边的好友。?
有一种孤独,关乎亲情。有一种孤独,是与最亲近的那个人面对面的时间和空间里全是质疑,转身离开之后,却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他讲述自己的父亲母亲。因为大学填志愿意见不一致而与之冷战好几年的父亲,因为受不了她在专卖店大砍价让丢脸被自己甩在身后的母亲…… 语句简单,但每每看到这里,总会热泪盈眶。事后想想,其实他们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爱你。很多事,总会在转身后、多年后才会懂。?
有一种孤独,关乎友情。你需要依靠的时候,发现四周黑暗无人,只剩自己,只能被迫拔节的成长。原以为找一个能与自己分享痛苦的人很难,后来发现找一个能分享自己喜悦的人更难。这点和我所理解的“知音难觅”相似。?
刘同用最温暖的笔触诉说:孤独不是失败,它是自己与自己相处与对话最好的时光,梦想之路总是充斥着孤独;孤独亦不是落寞,独饮孤独,能让你坚强;孤独更不是黑暗,而是你只能看到自己。曾经那些最无望、最孤独、最失落、最安静的经历,并不是你最潦倒的日子,因为你耐住了孤单、扛过了寂寞,不再怕失落也学会、也学会与安静为伴。?
现在,我也能坦然地接受孤独。青春总有一段是孤独的,这种孤独让我们未来更像自己。我的孤独,虽败犹荣。
阅读这一本书可以说是“蓄谋已久”,对它,我是满怀期待。在这一本书还未发行之前,已经从它的宣传中产生了兴趣,然而却拖到了现在才捧起。因为我真的想看看了,看看里面说的孤独,有何不一样,而又为什么,虽败犹荣。
孤独是很多种情绪的化身,有时候你不知道它从何而来,有时候,你感受到的孤独,让你恐慌、无助。作者刘同说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怎么佯装镇定,心里还是觉得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从一开始的负隅顽抗到后来的平静接受,才明白一路过来的种种孤独感,如今看来都是无形中的忘我成长。
书里面那个以前害羞、腼腆的曾同学,在以前遇到事情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一句完整话的小女生,如今却站在讲台上向十年未曾见过面的老同学诉说自己以往的经历遭遇,在场的人都难以相信。而她这转变其中的孤独恐怕没人能够想象。但我想,在走过这一段孤独的过程里,第一步应该是学会面对孤独,因为一味的躲避,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
对于我自己在大众正式场合就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讲话的缺点,我不想逃避,所以仍然逼着自己挤出点词来说,然而结果通常都是前言不搭后语。就如刘同在书中所说,他以前极其缺乏自信,他是常常不知道该怎么跟同学交流,而我是不知道该怎么在正式场合讲话。回想起当时在众目睽睽之下,我却结结巴巴,讲完这一句,突然就没有了下一句的情景,那一种孤独感,旁人是无法想象的。我不知道刘同那时候是怎么克服的,他在书里面没有说,他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一个给他前进路上指点了方向的朋友。我想,他是觉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特点,看完之后可以走出自己的最想走的那一步,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个不同的方法。
我经常游荡在各种孤独里,一个人吃饭的孤独,一个人看**的孤独,身在人群中却没有被正眼看过的孤独,身边的一群人都成功了我却失败的孤独。我并不想如此,但我无计可施,对于孤独我以抵抗的姿态,我拒绝孤独,我外面穿一层外衣,我嬉皮笑脸,我假装与世界接轨了,但是我觉得那种孤独它与我更近了。
刘同说,孤独并不可怕,它是与自己对话最好的时光。
我觉得,这句话我会感受得比较深,自己一个人呆的时候,孤独是必备的,但是却会让自己想得更多,“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是不是这样那样会更好一点?”诸如此类。然后反过来想想,这样的孤独,貌似也不是很差?正如心灵鸡汤里,正在经历的孤独,我们称之为迷茫,经历过的那些孤独,我们称之为成长。
至今仍不明白虽败犹荣这个“败”是什么意思,等我什么时候可以学会享受孤独,在孤独中读懂自己,或许就能明白了。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说一句,“我的孤独,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