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学习 > 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什么父母要注意多鼓励

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的心理特点是什么父母要注意多鼓励

  • 分类:知识学习
  • 更新时间:2025-04-05
  • 发布时间:2024-05-11 13:30:20
6、7岁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能初步计划自己的行动,初步预见效果,凭借事物形象、表象、事物联系,有一定联想。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间叛逆期,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经常会出现顶嘴、不听话等叛逆言行。 其次,孩子在生活
内容详情

6、7岁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能初步计划自己的行动,初步预见效果,凭借事物形象、表象、事物联系,有一定联想。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间叛逆期,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经常会出现顶嘴、不听话等叛逆言行。

其次,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非常依赖父母,对于父母和老师的评价非常在意。

父母在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时,要注意多鼓励,不要一味地批评。平时也要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最后,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培养学习兴趣的黄金时期,父母需要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让孩子喜欢学习。切忌因对成绩的过渡关注而引发孩子对学习的反感。

三个方面,判断一个孩子是否有自恋倾向

淘淘是个男孩子,今年已经七岁啦,父母特别希望他是一个活泼开朗,运动细胞丰富的男孩子。所以才给他起名为淘淘。但是淘淘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个少言寡语的孩子,在学校也不积极参加活动,运动场上更是没有他的身影。平时上学和放学,他也总是一个人。听学校的老师说,淘淘上学也很少跟其他的同学交往,下课的时候也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这让淘淘的家长觉得很郁闷。

每个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开朗,乐于与人沟通。但是生活中却不是这样,总是有一些孩子喜欢独来独往,甚至不合群。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十分焦虑。

为什么家中没有人是和孩子一样的情况,而自己的孩子却变成这样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像淘淘这样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和别人交往呢?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孩子性格本身造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性格孤僻有一定的原因是父母的遗传得来,但是也受后天环境所影响,当孩子在家中的时候,经常受到父母指令性的命令时,会让孩子缺少思考和与人沟通的机会。他们只会一味的听从家长的安排,但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是需要与同学进行交往交流的。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没有这样的经历。无法去解决很多的问题,这会让他们觉得无助,甚至觉得烦恼。因此很多孩子最终会选择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曾经受到伤害,选择逃避来保护自己。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同龄人玩儿,主要是因为她曾经受到过别人的欺负,但却没有得到解决,这让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担心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他们会采取逃避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再次受到伤害。邻居的孩子甜甜就曾一度不愿意去楼下和小朋友一起玩,因为有一次她穿了彩色的衣服,并且很长,当时小朋友看她的时候一起嘲笑了她,说她像一条彩色的鱼儿,这让她的自尊心受伤害,再也不敢穿颜色丰富的衣服出门了。

父母的过度干预。

在洛洛没有上学之前,洛洛家楼下有好多个小朋友和他一起玩。有一次其中一个小朋友和他们闹矛盾,动手打了他,这一幕刚刚好被他妈妈看到了。他妈妈觉得那个小朋友太过暴力了。所以不让洛洛和那个小朋友一起玩了。从那以后,见到那个小朋友的时候,妈妈也会拉着洛洛走开。因此,在洛洛的心中。有一个认定就是有的小朋友是有危险性的,他要和其他人保持距离。

孩子那幼小的心灵是需要细心呵护的,细小的挫折和伤害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解决的话,那这个创伤会伴随孩子一生的。

不合群,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

没有同伴会让孩子觉得孤独。

孩子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孤独。研究表明,与同伴关系不好的孩子将来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学习成绩差,抑郁情绪突,职业发展不顺利等等。显然,交往在孩子情绪健康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分的孤独感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会让孩子用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孩子缺少与他人沟通交往的经验时,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可能无法与其他人进行平和的沟通,而是采用暴力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运用暴力的方式,也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烦躁。进而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长此以往更会酿成不良的结果。

孩子不合群家长也会难受,那如何才能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需要长细心的观察,并且与孩子相互配合,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提高社交商。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沟通技巧。

父母多与孩子交流社交情况。

经常和孩子讨论交朋友,以及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当自己的孩子向你抱怨他在交往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机会告诉他,你会帮助他。运用良好的方法去与他人沟通。和孩子一同制定一个目标。例如淘淘明天午饭的时候在学校向某位同学打招呼,每次设定目标,然后回家和家长报告情况。一次成功后,孩子会树立自信心,然后我们再设立新的更有难度的目标。

设计一个聚会的计划。

约朋友一起到家中玩,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来说,却并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可以请孩子尝试着去邀请一个他比较熟悉的朋友来到家中玩。家长要尽量控制孩子们玩耍的时间,因为对于不擅长交流的孩子来说,太过于长的时间会让他觉得有压力。短暂的玩耍时间也会让孩子清楚的记得今天游戏的内容。当然,如果孩子害怕无法邀请到朋友。那可以将这次的聚会变成一个有趣的活动,比如看**或者去游乐园玩,这样就不会对他产生很大的负担。同时要注意提醒孩子作为一个小主人要有的礼仪。

学会沟通礼仪。

父母要多去观察孩子,与人沟通时说话是否会看着别人的眼睛。他的孩子是否会积极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确定孩子是否会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眼神的交流能让人觉得自己是很特别的。如果再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不敢直视他人就会被别人认为是不自信,甚至是不尊重自己。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确保孩子在看着你。与孩子有眼神交流的时候要夸赞他。要帮助孩子学会倾听,不要打断别人说的话,同时对别人说的话表示认同的时候,应该有相应的反应。当孩子与家长说话的时候,家长可以用一些词语来表示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让孩子来做模仿。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让孩子学会沟通的技巧。

父母比孩子更清楚沟通在这个社会的重要性,所以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独来独往的时候可能会因着急而乱了阵脚,不过如果你看了今天的文章,那你就不用着急,用技巧去帮助孩子解决交流的问题吧!

为什么一年级小朋友自觉性不高了?

如果一个孩子患上了自恋型人格障碍,人们往往会归咎于他的家长。然而,家长并不是决定孩子心理 健康 的唯一因素。

詹姆斯 F. 马斯特森(1926-2010)是一位研究客体关系的理论家,同时也是人格障碍方面的专家。他表示,我们需要综合三个方面(天性、环境、命运)来判断一个孩子会否患上人格障碍,并推断哪一方面是主要影响。

据此,马斯特森认为,在相似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却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并不能单凭糟糕的养育来解释这一问题。本文将依据马斯特森的研究,逐一分析天性、环境和命运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注:本文中的“自恋”都指自恋型人格障碍。

马斯特森所指的天性是孩子天生的性情。 比如有些人天生就比常人更具同理心,别人的酸甜苦辣,他们往往能感同身受。具有同理心的人看见别人摔了一跤,可能会本能地皱起眉头以示同情。天生具有高同理心的人不太可能变成自恋狂,因为对他们来说,伤害别人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环境指的是家长或扶养人对待孩子的方式。 比如患有人格障碍的人不具有“完整客体关系”和“客体恒常性”,但这是人们天生就能习得的能力。完整客体关系是一种以相对实际、稳定、完整的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并同时包含爱恨的 情感 。客体恒常性是一种在伤心、失望、生气或他人不在身边时,保持完整客体关系的能力。

大多数人通过感受、观察家人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方式来习得完整客体关系和客体恒常性。

如果家长把“对”、“错”一刀切,在他们眼里孩子只有“十分好”或者“十分坏”,那么孩子几乎不可能学会把好坏结合起来,形成一致的自我评价体系。不过通过适当的心理疗法和自我努力,成人也是能重新培养这种能力的。

对于自恋者来说,“十分好”就是完美、特别、现实乌托邦、享有特权;“十分坏”就是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没有任何权利。

2.1

家庭价值观

在自恋型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具备自恋的价值标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很难不受到影响:

· 孩子总想取悦家长

· 在孩子眼里家长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 孩子不想受到责备和惩罚

自恋的家长倾向于把家庭阶级化,并格外注重地位和成就。他们不大可能教导孩子要有善心、同情心,更不用说奖励孩子的美德了,除非他们认为这么做能满足自恋的需求。

2.2

有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在自恋型家庭里根本不存在,因为他们欠缺完整客体关系。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想获得爱,就得取悦他的父母。

2.3

自恋型父母

自恋的父母都会贬低孩子或把孩子过分理想化,更恶劣的甚至以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为乐趣。而一些事业有成、展示欲强的自恋者可能会以更多的关注作为对孩子取得成就后的奖励。

2.4

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孩子

如果家长过于忽略、打扰、虐待孩子,那么孩子有可能发展为分裂型人格障碍,而不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主动与外界断开联系,进入游离状态,沉浸在自己虚构的世界中。

因此,他们的生活往往充满虚幻。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孩子很难与他人建立基本信任,这可能导致他们抵触社交,变得十分独立。对他们来说,人际交往安全是首要的问题。

2.5

患有隐秘型自恋的孩子

如果孩子天生不具有很强的对抗性,或者曾因为出风头而受到过惩罚,那么他可能会发展为隐秘型自恋者。这类人没有很强的展示欲,而是通过取悦偶像来获得内心特殊的愉悦感。

2.6

过度依赖的孩子

对于某些在自恋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来说,“过度依赖”这个词并不完全符合,但是,由于童年时期被压抑了自我的看法,他们在成年后有可能难以辨别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所以,他们可能会依赖于身边更有主张的人,对他言听计从,由他来为各种重大决定负责。

2.77

自恋者的心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声,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心中的小程序,存储、分析我们对奖励和惩罚(来自家庭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认识,随后化身人生向导,指点我们的一举一动。 它最大的作用在于,它能在我们遵守其价值体系时以自豪感作为奖励,在我们违背时则以羞耻感和内疚感作为惩罚。 有些在自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虽然并不自恋,但也有可能内化出极端、被贬低、完美主义的心声,以迎合自恋父母的价值观。

2.8

自恋家庭中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孩子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会内化自恋父母对他们的贬低,在父母的批评中产生受害的心声,并永远得不到安抚。因此,他们自尊心低下,自认为不值得被爱,人际关系中的任何差错都算到自己头上。

当他们想要努力突破生活的牢笼时,受害的心声会百般阻挠地告诉他们:

· 你的成功不是你应得的

· 你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 你注定会失败

· 所有的错都在于你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心声毫无激励效果,他们就这样一次次被自己的心声打压,生出“尝试有什么用?结局肯定是失败”的念头,这使他们变得处处回避,渐渐丧失自尊心。

最终那些失败的预言无不应验。虽然这类患者本身并不自恋,但因为内化出了自恋的心声,有的患者遇到问题时会采取自恋的解决方式。

比如,下面的想法出自一名非常聪明的男士,他来自一个富裕的自恋家庭(注意前后反差):

· 我必须是最好的

· 亿万富翁是最好的

· 我要成为一个亿万富翁

· 但我无法成为一个亿万富翁

· 我是一个失败者

· 我真想杀了我自己

这样的心声扰乱了患者的内心,剥夺了患者的满足感,只会使他们不断地自我施加压力。 正如一个患者这样描述到他的困境:“事实上,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就放弃一切,承认失败,然后自我了结,要么就成为一个亿万富翁,谁都不敢惹我。”

最后,马斯特森提到了命运,指的是 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孩子所遇到的各种随机但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例如, 心理分析学家、婴幼儿发展研究专家玛格丽·**(1897-1985)在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1975)一书中提到了孩子三岁之前家长 育儿 的重要性。

**强调,零到三岁是孩子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关系到他以后能否独立于母亲生活。 不论是什么原因,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得到母亲充足的陪伴,那就会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此时有人(如阿姨、祖母)充当母亲的角色,就能避免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或者至少能把负面影响最小化。

很多导致母亲和孩子分开的原因并没有对错之分,比如疾病、战争、死亡、父母离异、产后忧郁,甚至可能只是因为家里有太多小孩。另外,母亲角色缺失发生在不同的婴幼儿发展阶段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

总结:在相似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却发展出不同类型的人格障碍,大多数临床医师和相关理论家都认为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家长或者基因。

孩子人格的养成需要我们结合分析三方面:

作者 | 望(127)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企鹅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三年级的小学生也会早恋吗

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压力。我们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更加难以管教。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是要从小就刻以培养。 2、培养女儿学习的专注力 .

三年级的小学生也会早恋。

虽然三年级的孩子还未进入青春期,但现在各类信息获取相当便利,有的孩子心理发育会早于生理年龄。孩子早恋一直都是家长的心病,孩子小小年级本是该好好学习的时候,却谈恋爱了,家长们视早恋为“洪水猛兽”。

三年级孩子早恋的原因:

一、过度宣传带来的好奇心

家里、学校都会禁止早恋,越是禁止,越是能引起好奇心,越要构想恋爱的感觉和人选。

二、环境与遗传的作用

手机、电视、大人之间的言行,都会有男女关系的信息存在,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必然会产生好奇心理。

三、只是模仿

孩子会想:别人恋爱,我是不是也得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怎么融入他们!孩子们虽然小,但也是一个小社会了,他们也会模仿别人。

三年级孩子早恋引导

1、控制孩子的零花钱

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减少他们“借花献佛”的机会,让他无花可献,降低他在“对象”面前的优越感和资本。

2、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

给孩子购买适量的,他感兴趣的课外书籍,给他布置阅读任务。或者带他出去看**、从事一些体育活动,丰富他的兴趣爱好,分散他的精力,不要让他一门心思处对象。

3、不要嘲笑、否定

小孩子互相喜欢喜欢在父母眼中自然是幼稚的,但不要嘲笑,或给其他小朋友贴上“流氓”、“坏孩子”的标签,这会让孩子因此自卑,或扭曲对婚姻和感情的认识。所以,家长要去理解孩子,虽然他们小但是他们也有喜欢与爱的权利。

4、告诉孩子早恋的危害

家长要客观地帮孩子分析早恋的美好,以及存在的隐患。让孩子早恋的同时,不要忘了回归理性。比如,家长可以告诉他,这个时候的喜欢,更是一种欣赏和友情,并非真正的爱情,让他们明白,自己领悟。

5、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喜欢和讨厌都是有理由的,父母一定要询问孩子原因,并告诉孩子,爱情、友情、亲情的区别,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谓“恋爱”的本质其实是友情,然后家长要多跟孩子接触,多关注他的生活,多抽出时间跟孩子谈谈心。

老师看法: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早恋在小学真的是越来越低龄化,还有一年级就喜欢别人的呢,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男生。对于这个话题,老生常谈…首先要引导正确的方向吧,不能说一刀切…我会问孩子,你喜欢他什么啊,如果孩子说不出来,那就告诉他你这不叫喜欢…一般往学习上引导,那喜欢就多想对方学习,努力追上,考个好成绩,这样别人也会喜欢你…

点击查看全部内容